《大学外语教学研究》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实践

 
来源: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1
 

引言

通识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打破专业教育的壁垒,整合知识结构,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外语专业教育中是时代的需求,但是在融入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尤其是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更大,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技能,又要注重他们人文素质、思维能力、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高校外语通识教育的研讨现状及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现状

开展外语通识教育成为了高校外语专业改革的大趋势,既顺应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也符合外语教学新一轮改革的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产物,这决定了人文性才是外语专业的“本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外语专业往往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专业本身的人文学科属性不断被模糊,甚至被认为是“没有专业的专业”,这种只关注语言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外语人才能力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凸显外语专业人文价值取向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是为什么开展外语通识教育近几年成为了外语专业改革的重点方向,人才培养的重点应从单纯的语言技能培养逐渐转向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合格的外语人才。许多高校也在陆续开展相关的理论及实践探索,优化课程设置是现阶段改革的重点,部分高校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外语、通识外语、专业外语三大模块,这对于专业师资的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探索基本都是以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鲜少被提及。语言能力一直是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对于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更是如此,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好基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在完成这些任务后很难再有闲暇去顾及其他的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与技能操练上。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使得在零起点外语专业中开展通识教育陷入困境。

二、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语言能力的培养所占比重较重,这是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的特点,它也大大制约了通识教育的融入。在保证专业教学效果的同时,又要兼顾通识教育,这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如果照搬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模式,多开设课程,将通识外语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割离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从师资的角度上来看。一般情况下,零起点外语专业的师资数量远不及英语专业那么雄厚,多开课容易导致师资短缺。大部分零起点外语专业的教师由于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缺乏通识教育的熏陶,自身的文化积累本身就不够。繁重的语言教学任务及有限的课时使得教师很难把控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

2.从学生的角度上来看。零起点的学生语言学习任务繁重,过多的课程会导致学生课业压力过重。零起点的学生语言水平有限,许多涉及到知识拓展、思维训练的活动都无法有效地展开。在专业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大部分的学生这方面能力偏弱。

因此,如果要在零基础外语专业中开展通识教育,绝不是简单的多开课而是要将其作为教学理念,在不增加课时的基础上有效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三、通识教育理念在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

教师、学生及教学内容构成了教学的三大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线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深刻领悟通识教育理念,增加文化积累,同时从教学内容及方法上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地落实,将这一理念与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的融合。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因此从内容层面上来说,教学要尽可能地凸显外语课程的人文价值,同时又要结合它的工具性价值取向。除专业知识外,把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文知识、人文情怀、思维等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识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人”,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位,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体验为核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主动去探究知识,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通识教育理念指引下的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的内容应包括:语言、文化(本国及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思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其中语言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这也符合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的特点。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在保证语言的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能力,同时又要实现对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基于以上这四点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语言的文化属性进行知识拓展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要掌握这项能力,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与宽阔的文化视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的这一属性,引导学生涉猎各个领域的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1.由点及面地拓展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感知文化及进行信息整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语言知识时往往需要用到一定的语料素材,包括例句、文本等。很多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师迫于语言教学任务的压力,在素材选择时只关注里面的语言点,为了文化拓展,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课后材料与任务,这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习效果也不好。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真实的、带有一定文化附加值的语言素材,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相关的词汇语言知识的同时,透过语言去真切地感知、观察与之相连的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等相关信息。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的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由点及面,有意识地将它们整合起来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思考。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基础,情感态度的培养才是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两国文化的异同,教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形成对语言文化生活的理解,并通过互动交流等方式思考文化差异与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保持对其他不同文化开放且包容的态度。同时“全球教育国际化是一个语言和文化双向流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片面地强调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而是应该同时将本民族文化融入进来,引导学生体验多元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

以法语专业一年级精读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为例。这堂课面向的教学对象为法语零起点的学生,主人公展示了自己去年庆祝复活节、春节等节日的生活片段。教学重点为复合过去时以及节日相关词汇,语言教学任务重。学生需在课前自主完成文化背景调查,了解中法传统节日。教师在语言讲解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比较两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庆祝方式的差异,并通过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反思这些差异所折射的两国文化观念(包括宗教信仰)的不同。比如因为西方的宗教文化,法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与宗教相关,而中国则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很多传统节日都跟节气有关。再如,中国的清明节与法国的诸圣节同为祭祀先祖的节日,两国的庆祝方式则不太相同。在文化比较及反思的过程中,学生既加强了语言技能操练,又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多元文化观。通过外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观正是通识教育理念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零起点外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语言水平的限制,教师在知识拓展时可以适当地借助中文为媒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拓展的文化知识。另外,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师要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根据每堂课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灵活调整语言技能训练与知识拓展所占的课时比例。

(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外语为媒介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人格的培养是外语课程人文价值的最高体现。思辨能力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现象(语音、词汇等)的学习逐步过渡到对思想、情感、文化内涵等的理解与思考。

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并不是割离开来的。教师在讲解语言点的同时可以提醒学生关注文本所反映的文化行为及观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文化观念。文化产品、文化行为与文化观念是文化的三大维度,启发学生进行文化比较、反思,其实就是引导他们从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出发,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观念,从而理解为什么会呈现出来这些产品与行为。让学生体验这种逻辑推理的过程就是思辨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它是可以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的。在文本学习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以法语专业一年级精读课本的一篇课文为例,课文的主题是电子书。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教师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如电子书与纸质书的竞争、文化传统的传承等。这样既进行了语言操练,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教学中所传递的主动探索问题的思维及开放的思想,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消化、吸收、实践,正如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学生需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外语能力的提高,从而主动地去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其次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亲身体验与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可通过适当的课堂活动及课外活动,同时借助网络互动平台,不断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主题及学生的语言程度设置主题演讲、情景表演、配音、讨论、辩论、场景模拟等形式多样的任务,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思维,将语言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主题演讲或辩论为例,在展现最终成果之前,学生需要事先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筛选、分析、观点的提炼以及语言的组织,这是一项锻炼综合能力的训练,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它需要调动到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成果展示完成后,教师在点评时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于是新一轮的文化观察、反思、自主学习又开始了。

考虑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课堂活动占用的时间毕竟有限,配合各类新颖有趣的课外活动是必要的。外语角、语言餐桌、学科竞赛(如配音大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等活动能够不断激发学生更高的求知欲。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慕课、泛雅等教学云平台陆续兴起,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更加灵活,教师可以通过数据直观地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平台上发布讨论帖,学生就可以在下面热烈地互动交流。网络社区的便捷性大大节省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成本且效果显著。

结语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也陷入了瓶颈期,亟需转型,通识教育给这次转型带来了契机。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更是要突破自身的局限,在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将通识教育化为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也需要转变思想,深刻领悟这一理念,主动去拓宽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落实通识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并将这种理念所承载的思维与态度传递给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完整的人格、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外语人才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1]哈佛委员会.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7.

[3]李慷&黄境成. 通识教育理念与外语通识教育实践——基于《轴心文明》课程的个案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7(4):55-60.

[4]杨连瑞&陈士法&张琴.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外语教育,2015(1):9-15.

[5]李书红.零起点外语专业教学中的通识教育理念.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J]. 2018(2):41-48.

[6]赵东辉&张东波.语言规划的国际化趋势:一个语言传播与竞争的新领域.外国语[J]. 2012(4): 2-11.


文章来源: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网址: http://dxwyjxy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7846.shtml


上一篇: 多模态范式与后疫情时代的外语教学
下一篇: 化学论文_新时代工科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大学外语教学研究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