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教学研究》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外语教学

 
来源: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1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直以来,在我国高校,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除此之外,高校还可通过集体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教育。但是,仅依靠上述渠道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强调,立德树人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1]。

由于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外语专业学生受多样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较之其他专业更大、更强烈。教师如果不能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对所学语言国文化更感兴趣,很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对国家、对本国文化认同不够。因此,高校外语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应该注重加强学生国家意识、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学科性质的要求。同时,在外语学科中推进“课程思政”对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2]2014年上海高校开设“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此后,“课程思政”这一说法便经常出现在各种教育文件、通知中。于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便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中国知网(CNKI)中“课程思政”主题词检索量并不多,而外语学科“课程思政”主题词检索量更少。从论文的发表数量不难看出,外语教师中关注“课程思政”的还只是极少数。鉴于此,积极探索在外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的有效途径,发挥专业课程所具有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需要大力开展研究并付诸于教学实践。本文拟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这方面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与同行进行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一、“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对于“课程思政”的含义,很多学者,如赵继伟[3]、罗薇[4]等都提出过个人观点,并进行过讨论,所得结论基本一致。概括而言,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将价值培育、品格塑造等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的根本要求在于所有课程都应回归育人本源,以此构建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

(二)“课程思政”的关键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所有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课程思政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要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刻认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职责和使命,彻底改变以往那种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两相脱节的现象。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直接关系立德树人的效果。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高校及教师本人都应关注教师成长与发展,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呢?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培训

很多学校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重视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了系列相关培训。尤其是2020年因新冠疫情全国都开始实施线上教学以来,外研社、外教社举办了系列外语课程思政讲座,这对于提高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积极主动参加培训,转变观念,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努力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以服务国家战略。

2.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一些省份的教育厅及高校都在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旨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参与竞赛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竞赛活动加强了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教师快速成长。

3.增强自主发展意识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自主教学发展意识,自主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探索和教学实践反思,才能真正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水平。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系统地构建以服务于新的教育根本任务的教学论体系”[5]。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在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根本保证。“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计不仅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有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中要突出思政教育目标(当然不一定每节课都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还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精心设计,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为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反映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国民素养、核心价值观等元素展示给学生以实现价值引领的目的。首选的方法,同时也是最便捷的方法,毫无疑问就是充分利用专业课程资源,即从专业课教材中找素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展育人教育,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但是就目前而言,一些小语种专业所用教材基本上都是围绕所学语言国文化国情进行选材的,涉及中国文化的素材很少,教师可以直接用于专业思政教学的现成语言资料并不多,这是困扰很多教师的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运用现有教材的素材外,教师还要发挥主动性,自己开发思政教学资源,为我所用。总而言之,专业思政背景下的外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它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

面对这种情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俄语系组建了教学团队。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专业思政资源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6]因此,在内容上,团队主要围绕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爱国主义、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品德修养等进行选材。由团队挑选出合适的素材进行整理,供教师教学时随时取用(俄文版)。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不管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都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遵循关联性原则,灵活选用这些思政资源,找准切入点,将其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从而实现外语专业主干教材与思政教育外语语言素材无缝对接。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使他们具备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实现课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塑造目标。这样,课程教学的三大目标便可以得到有效落实。

我们建设的思政资源库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板块,团队将不定期地对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

1.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政治导向作用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2.中国民俗文化、节日文化、京剧艺术等传统文化,带领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3.国际国内重大新闻、社会热点等,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事件、“一带一路”倡议与成果(突出与所学语言国家的合作成果)、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电商和共享单车)、世界奇迹——港珠澳大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等,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技术”。新闻富有时代感、新颖性和吸引力,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的爱国情、报国志,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4.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基地韶山、岳麓书院、李自健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特色文化,深刻领悟其中的历史、思想、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实现精神引领。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完成后,教师还要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就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知识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这是困扰教师的又一难题。立德树人不同于传统外语课上的语言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这是显而易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培养人的德性的精神生产过程,要求它不仅要遵循教育学的一般规律,而且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点……尤其注重过程育人。”[7]因此,应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避免教师强制性宣传、硬性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尽可能多去体验、感受、讨论、探究,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真正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思想的无穷魅力,进而内化并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产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不是通过教师讲授把现成答案和既定结论硬塞给学生,这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以下几种主要方法可供教师选用:

1.对比教学法

这是外语学科进行思政教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适合在教学的许多环节使用。如在讲授、讨论、作业环节师生就同一个主题针对中俄两国的情形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既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国情文化,同时也加深他们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体验式学习

利用实践课、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等,带领学生去参观科技馆、美术馆等,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体验、触摸、感受,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国情,了解本国文化。教师通过设计教学任务等形式引导、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更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投入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或共鸣,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探究式学习

教师设计好活动内容,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整个探究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教师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使学生在启发中受教育,在默化中受启迪。

应当指出的是,以上所述三种教学方法并非僵硬的教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结合使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要怀揣责任心和爱心,有立场、有情怀,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课堂,课程思政就一定能见成效。

三、“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关联性原则。教师在选用专业课程思政内容时,应当遵循关联性原则。也就是说,教师所选用的思政内容应与专业课所讲授内容具有关联性。只有在二者有相关性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然导入,而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为了思政而思政。

2.贴近生活原则。思政内容应优先选择那些贴近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反映人生关切的材料,这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的获得感会更大更多。

3.适度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育人的主要阵地,而专业课程同样具有育人功能,是对思政课的强化、巩固和延伸。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有意识地践行之。专业课上,教师引入的中国元素要适时、适度、适量。课程思政应避免两种极端,既要避免在专业课上不涉及思政内容的错误倾向,也要避免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的极端做法。

4.知行统一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各类专业课应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合力育人铸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而且还要外化于行,用以指导个人的生活和行为,引导他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是我国教育的最高目标所在。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而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外语教师应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遵循关联性原则、贴近生活原则、适度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从而确保外语课程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同行学者的关注,并就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深入讨论。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2016-12-08.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02-17.

[3]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4]罗薇.“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庆社会科学,2018(6):37—40.

[5]周彬.论指向立德树人的教学论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3):82—87.

[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央广网,2018-09-10.

[7]孙武安,蒯正明.弹性考核: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7(17):13—15.


文章来源: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网址: http://dxwyjxy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7842.shtml


上一篇: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外语教学评价体系分析
下一篇: 化学论文_新时代工科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大学外语教学研究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